释义 |
电子显微镜是谁发明的?
 电子显微镜使用的光源为钨丝加热后发出的电子束 光学显微镜应用时存在的理论极限和实际限制是由光的波长决定的。研发示波器时,人们意识到阴极射线的波长远远小于光波的长度,可用来分辨更为精细的细节。1928年,恩斯特·罗斯卡(Ernst Ruska,1906—1988)与马克斯·克诺尔(Max Knoll,1897—1969)用磁场将电子聚焦在一束阴极射线中,制作出放大率为17倍的原始仪器。1932年,两人就已经研制出放大率为400倍的电子显微镜。而到1937年,詹姆斯·希利尔(James Hillier,1915—2007)将放大率提高到了7000倍。1939年,弗拉基米尔·兹沃里金(Vladimir Zworykin,1889—1982)制造的仪器比任何光学显微镜都清晰50倍,其放大倍数可达200万倍。电子显微镜彻底革新了生物学研究:科学家们有史以来第一次能够观察到细胞结构、蛋白质和病毒。 |